
近日,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“一城一策”路演活动在湖南怀化顺利落幕。当地企业与金融机构、投资机构高效对接,合作签约接连落地。在企业、金融、科技、政府之间深度交流互动中,一幅良性产业发展生态的画卷正缓缓展开。
当金融“活水”常因信息阻隔、供需错位难以浸润产业“沃土”,怀化这场实践恰好提供了破题思路。以制度创新打通资金流转堵点,用精准服务激活产业内生动力,其“智慧”关键在于跳出短期对接的局限,构建起产融协同共生的生态体系。
以精准画像破解对接难题,是怀化实践的首要突破点。区别于传统“大水漫灌”的服务模式,怀化通过多轮“双向调研”构建企业需求画像,从电子信息、生物基新材料等产业中筛选出12个兼具科创性与融资需求的优质项目开展精准路演。这种“产业提需求、金融给方案”的逻辑,结合大数据支撑的企业评价模型,让金融机构清晰识别项目核心价值,推动6.7亿元融资贷款精准流向实体企业关键需求点。数据显示,今年以来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0.7%,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.7%;与此同时,怀化电子元器件产业链规模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2.3%。这一系列数据充分说明,唯有让金融供给予产业需求实现精准匹配,才能避免“强制配对”带来的资源损耗。
靠长效机制夯实合作基础,凸显出治理层面的长远眼光。怀化摒弃“一次性对接”的短期思维,构建“实践反馈优化”的良性循环体系,实时跟踪6家企业贷款的落地推进情况,对41家后备上市企业开展分类培育,还借助“湘企融”等平台,实现融资全流程线上办理。这种从单一项目对接向全周期服务的拓展,正是针对产融合作结构性失衡的精准破解之策。“箱包贷”“茯苓贷”等特色金融产品,有效解决行业层面的供需错配;“投贷联动”模式则缓解了期限维度的失衡问题,让金融服务贯穿产业成长的全过程。
构建产业生态激活系统效能,展现出中西部城市的突围智慧。怀化通过“金融链长”制度,打通产业链条上的融资堵点;在园区内设立服务中心,打造可复制推广的合作样板;还依托风险补偿资金池,消除银行“敢贷、愿贷”的顾虑。这种“政府搭台、市场主导”的合作格局,既推动国家级基金与头部投资机构扎根当地特色产业,又借助城市品牌推广吸引各类资源集聚,形成“产业升级—资本增值—生态持续优化”的正向循环链条。正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150亿元的成果所体现的,产融共生的活力,最终会转化为区域竞争中的硬核实力。
怀化的实践表明,中西部城市不必受限于自身资源禀赋的短板,只要通过精准对接打破信息壁垒,靠长效机制稳定合作预期,用生态思维整合各类发展要素,就能让金融“活水”真正滋养产业发展的“肌体”。这种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际成效的治理能力,正是“怀化智慧”为全国产融合作试点提供的核心价值。(戴春和)
来源:红网怀化站
作者:戴春和
编辑:杨超
本文为怀化站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